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金融业坚持双向开放,吸引外资来华展业。与此同时,金融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也在向纵深发展。
在全球化大背景下,中国是世界经济重要参与者,作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,通过优惠政策的持续推出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华投资。
与此同时,相关数据显示,今年1至7月,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到5449亿美元,同比增长13.1%,占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提高到15%。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,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一步巩固。
2022年9月5日,是首都银行集团成立60周年的纪念日。从泉州籍爱国华侨,已故郑少坚博士在菲律宾创办了首都银行集团之时起至今,60年后的首都银行集团经历时间的洗礼和百般锤炼,已发展成为拥有金融、地产、汽车和基础设施投资等四大板块的大型跨国投资控股集团。其金融板块以商业银行为主体,涵盖了储蓄银行、投资银行、财务银行、证券公司、信用卡公司、汇兑公司、保险公司、租赁公司等金融业务牌照,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近1000家分支机构,是菲律宾的系统重要性银行,并先后荣获了“菲律宾最佳管理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外汇交易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交易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贸易融资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现金管理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佳本地银行”、“菲律宾最安全银行”及“亚洲最佳雇主”等多项殊荣。仅2016年至今7年时间内,首都银行集团便获得67项荣誉。
而在2010年,首都银行集团带着郑少坚博士深厚的爱国情怀,同时,着眼于中国良好的基本面及巨大的市场潜力,将原上海分行改制为全牌照子行,设立了首都银行(中国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首都银行(中国)),并确立了首都银行(中国)作为集团全球发展战略最重要的地位。首都银行(中国)一直坚持稳健审慎的发展理念,以客户为中心,以客户需求为基础,深耕本地市场,始终致力于打造一家“服务好、效率高、声誉佳、精而美”的外资银行。自开业以来,以总行所在地南京为中心,立足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两大区域,并响应中国政府“一带一路”的区域发展规划,已先后设立了上海分行、南京分行、常州分行、泉州分行、厦门分行和苏州分行等六家分行,宁波分行也即将开业。在华经营12载,首都银行(中国)稳扎稳打,力行“防风险、促变革、调结构、稳增长”的发展战略。基于银行优异的经营业绩和稳健的风险控制,近年来,联合资信评估股份有限公司均给予AA+的长期主体信用评级,展望稳定。2021年,国际评级公司穆迪给予Baa2(投资级)的本币与外币存款长期评级,展望稳定,持平于菲律宾主权评级和集团评级,2022年两家评级机构均维持原评级。2011年至今,首都银行(中国)还荣获了“江苏地区最佳外资银行奖”、“东盟走进中国十大成功企业奖”、“最受欢迎国际业务外资银行”、“上海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突出贡献奖”、“2021年中国金鼎年度绿色金融奖”、“中国银行数字化转型—年度数字化风控优秀案例”、“金诺·中国金融年度优秀社会责任项目”等奖项。
趁着首都银行集团成立60周年与首都银行(中国)在华深耕经营12年的“大日子”,围绕作为外资金融机构对在华战略的构想和业务布局、银行业发展关键词的回顾和未来展望等话题,首都银行(中国)行长林大镒接受了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的独家专访。
(以下为采访全文)
《国际金融报》:随着近年来中国持续扩大开放金融业,很多外资金融机构也陆续将中国作为重要战略市场,纷纷加大在华投入力度。能否请您谈谈首都银行(中国)作为外资金融机构对在华战略的构想?
林大镒: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是其母公司全球战略的延伸,进入中国市场初期多以服务母行所在国企业在华经营为主,发挥结算、资金融通等基础职能,但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不断提高,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,经营规模不断扩充,也发挥着货币政策执行者、经济信息传递、企业综合财务顾问等更多功能。
外资银行入华存在着一定的先天上的限制,网点少、知名度不高,中国当地老百姓也很难建立信任,所以虽然中国政府一直在鼓励对外资开放,但是外资银行在华的竞争力还是相对较弱。目前,“科技赋能”与“数字化”转型是银行业的流行语,但是外资银行本身规模不大,考虑更多的是投入产出比,“数字化”转型势必落后于中资银行。
从发展方向上看,中资银行可能会进一步向数字化转型方向快速发展。而外资银行则应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依托其广泛的海外分支机构和对海外市场的了解,支持中国企业出海投资的同时,把外资引进来,起到承接中国和海外经济发展的桥梁作用。
中国是菲律宾第一大贸易伙伴、第一大进口来源地、第四大出口市场。特别自“一带一路”倡议实行以来,许多中国的企业积极参与菲律宾当地的基础建设。尽管当前全球仍在遭受疫情影响,但菲律宾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持续深化、不断扩展。2022年初RCEP正式生效以来,中国对RCEP成员国出口高增长是支撑出口增速高位运行的主要原因。
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后,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更是日益紧密。作为一家来自于东盟成员国之一菲律宾的银行,首都银行(中国)自身的发展战略始终定位于植根本地市场,充分发挥比较优势,服务中国实体经济,实现合作共赢。我行的战略制定根据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形势和经济发展指导思想,主动适应,及时调整,在稳固既有强项的同时持续拓展新的发展引擎,切实发挥金融机构功能,服务于中国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倡议、“双循环”新发展格局、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战略目标。
《国际金融报》:您怎样看待外资金融机构的展业空间?
林大镒:我们认为,现阶段对于外资金融机构来说,更应该抓住在中国市场的机遇。
现阶段,我行以公司银行业务、金融市场业务和国际业务为驱动引擎,紧跟中国政府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步伐,围绕重点领域精准投放,并响应中国政府“一带一路”的区域发展规划,致力于服务产业优化升级、技术创新、产品研发,服务推动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项目加快落地进度,推动资金直达企业。
在信贷投放方面,我们侧重多元化渠道、多产业分散投资,积极响应中央和政府号召,除了传统贷款投放和票据融通,还通过人民币及美元债券投资支持江苏、浙江省内的交通基础设施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对拉动有效投资、缓解地方政府偿债压力、降低地方政府融资成本发挥积极作用。
具体来看,虽然受到疫情影响,2022年地方市政类平台的人民币债券发行利率已较往年大幅下行,但我行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更多银行资金深入并深耕实体经济,为长三角实体经济的发展贡献自身微薄的力量。
《国际金融报》:您已在银行业从业43年,作为资深专家,能否请您谈谈银行业的发展可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形容?
原标题:【对话首都银行(中国)行长林大镒:深耕多年,外资金融机构如何更好抓住中国市场机遇?】 内容摘要: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金融业坚持双向开放,吸引外资来华展业。与此同时,金融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也在向纵深发展。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,中国是世界经济重要参与者,作为全球产 ... 文章网址:https://www.doukela.com/jc/143617.html; 免责声明:抖客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。文章内容仅供参考,不构成投资建议。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,请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。 |